编者按
日月更迭,光阴荏苒,2023年11月18日,广东药科大学即将迎来建校65周年华诞。
值此盛典来临之际,为全面真实地展现广药大人励精图治、艰苦创业、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奋斗历程,抒写广药大学子爱校兴校的深情厚谊,学校特别开展了“我与广药大的缘”征文活动,诚邀广大校友提笔,将那些关于母校的故事、情感、记忆一一诉诸笔端。那些时光的碎片、那些似水年华的痕迹,都将在字里行间得以再现。
本期带大家一起聆听预防医学系1984届校友林炳杰(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卫生监督所二级高级主办)的故事。
缘分是一种自然而神秘的心灵感应,是一种美好的相遇。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咫尺亦天涯”,我与广药大的缘,不只是一次美丽的邂逅,而是我一生难以割舍的情感。结缘广药大,偶然中有必然,我收获了进步、荣誉和快乐,这真是上天赐予我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与广药大的缘,就像汪国真所说的:“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1989年卫15班、卫16班毕业合影
大学梦让我有缘广药大
- Alumni Column -
上世纪八十年代,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大学梦无疑是人生最旖旎的梦。因为,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能够考上大学的,毕竟是凤毛麟角。那时的大学生被称之为天之骄子,考上大学(包括中专),意味着可以“农转非”,端起“铁饭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我的母亲从不敢奢望我能考上大学。在我高中毕业前夕,她就委托了在深圳种菜的堂哥,帮我留意可以租种的菜地,等我毕业后跟他到深圳种菜谋生。但我一直未放弃上大学的梦想。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说:“贫穷的本质是摧毁未来”。但我相信,只要还能见到星空,就不会觉得自己生活在阴沟里,能点亮星空的一定是梦想!十年寒窗,我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并有幸与广药大结缘!
林炳杰近照
我与广药大的缘偶然中有必然
- Alumni Column -
缘分是非常奇妙的东西。1984年我考上了本科线,但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跟班主任黄礼再老师说,我不想读本科,想报个中专就好,希望读完三年早点出来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老师非常了解我的情况。我9岁时父亲因病不幸去世,是母亲含辛茹苦种田和做点挑担子的小买卖养家糊口并供我们三姐弟妹读书,贫穷一直是我面临的现实问题。我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更希望命运能尽早改变。所以,在那个青涩懵懂的年纪,产生了不读本科读中专的想法,这或许就是人穷志短吧。幸好黄老师坚决不同意,他告诉我:“读本科虽然会多读一两年,但将来一定会补回来的,再坚持坚持。”并推荐我填报他女儿黄瑾霓曾就读的广东医药学院卫生系。他的女儿是恢复高考后考上的,1982年毕业分配到揭阳县卫生防疫站,这是我非常羡慕的工作。黄老师是我非常敬重的老师,他的女儿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接受了恩师的建议,于是,报读了广东医药学院卫生系,从此与广药大结缘。
2019年10月林炳杰与原卫15班辅导员郑毅生老师(左)合影
1984年9月,我来到位于海珠区宝岗的广东医药学院报到,开启了5年的求学生涯,并在这里眺望世界,走向未来。那时卫生系一届只招2个班共113人,其中我所在的卫15班56人,另一个卫16班57人,卫生系后来才改名为预防医学系。
母校把我扶上马又送一程
- HELLO SPRING -
80年代上大学不用交学费,寒门学子不必为学费发愁,重点是解决伙食费用。当时,我还申请到母校每月17元的助学金,极大地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那时的物价还比较便宜,1984年学校食堂每天七、八毛钱伙食费就过得去,每年我还争取到了奖学金,可以补贴生活之用。母校润物无声的帮助,让我顺利完成了学业。
1987年林炳杰获“院三好学生”证书
我深知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在大学期间我挤进了品学兼优学生的行列,获得了3次“系三好学生”,1次“院三好学生”。1989年我终于盼来了毕业时刻,那时毕业还包分配,原则上是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也可以自找接收单位。我向我们班的辅导员郑毅生老师表达了我很想到深圳去找单位的意向,郑老师非常热情,立即写了一封推荐信让我去找他的同班同学——1984年毕业于广东医药学院并已在宝安县防疫站工作的林斯星校友,在郑老师和林校友的帮助下,我非常顺利地入职宝安县卫生防疫站,并从此开启了我职业生涯的光辉岁月。母校真是把我扶上马还送了一程!
林炳杰个人档案里的“三好学生”记录
我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 Alumni Column -
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我发现,原来我们在大学里学的东西基本上还是打基础的理论为主,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然而,走出校门以后,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学习氛围都没有校园里那么浓厚,加上日常事务繁忙和社会上的各种应酬和诱惑,很容易使人产生得过且过和懈怠的情绪,能否坚持自律和学习的自觉,决定了毕业后个人进步的程度。
我觉得,写论文是工作期间非常好的学习方式,从资料的收集整理、文献查阅,到分析思考、归纳总结等等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锻炼过程,每发表一篇论文对自己的专业水平都是一次提升。我在工作期间共发表专业论文17篇。我还主编出版了一本用于培训工厂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参考书《职业卫生基础实务》,我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科研项目“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防治系列研究”获得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虽然这些成绩与走职称路线的专业人员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执法类公务员的我来说还是值得肯定和自豪的。
林炳杰主编的《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实务》2013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外,我利用在母校学习期间打下的良好基础,在工作之余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取得了公共卫生硕士学位。学习没有止境,学习使人进步,学习使人充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广药大精神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
感恩母校给了我整个春天
- Alumni Column -
在母校的求学经历,让我们终生受用。通过系统性的学习,使我们拥有了超越时代平均水平的知识和智慧;拥有了可以体面谋生的专业技能,这也是母校留给我们的底气,让我们能时时挺直腰板。而在大学里养成的学习与思考的习惯,使我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还在于精神的感化和人格的完善,成就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我没有辜负母校的教诲和期望。走出校门之后,我把职业当事业,对工作精益求精,对知识孜孜以求,从防疫站普通的科员成长为省职业卫生专家。我秉承“药学中西,医道济世”的校训精神,为地方的职业病防控事业尽职尽力,在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保障工厂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上级和同行的高度认可。2000年我被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职业卫生先进工作者”,同一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2012年被深圳市宝安区委、区政府评为“宝安区建区20周年优秀人物”,我还被提拔到宝安区卫生监督所所长领导岗位,去年转任二级高级主办(正处级)。
2000年2月林炳杰被卫生部评为“全国职业卫生先进工作者”
2000年8月林炳杰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新东方掌门人俞敏洪说:“生命的美丽来自进步和成就,只有进步和成就才能使我们感到生命存在的意义”。能够利用自己所学,为老百姓干点实事,特别是在职业病和新冠疫情防控等方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体会到人生的价值。一名曾经瘫痪的职业病患者16年后还专程从广西过来向我说一声谢谢,感谢我当年为他查找病因、主持公道,让他重新站立起来回归正常的生活,我没想到我当年的举手之劳竟然成了他们一家感恩载德念念不忘的善举;在新冠疫情期间,我服从组织安排,临时受命,三度全脱产驻点隔离酒店担任常务副组长和执行副楼栋长等职,舍小家、顾大家,冲锋在前,带领团队坚守抗疫第一线,对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痛点、难点精准发力,圆满完成了组织交付的任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在2022年度考核中评为优秀等次(已落实)。疫情期间,我发现在抗疫战线上的很多业务骨干,不少是我们广药大的校友,他们和我一样,专业应对,乐于奉献,敢于担当,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好评,我为校友们的专业能力喝彩,为我们的母校感到骄傲!
感恩那个春风浩荡的年代,高考,让我能结缘广药大;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一走出校门,就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
2018年6月20日曾经的职业病患者16年后专程向林炳杰致谢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如今,我已走完了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职业的尽头是家庭,我也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儿子已博士后出站并成为深圳一家大学的助理教授,当上了一名光荣的大学老师。当初上大学,我原本只希望能得到一个铁饭碗,但自从与母校结缘,我却获得了很多额外的馈赠,个人的荣誉、进步和快乐,都离不开母校的培养。母校不仅给了我一缕春风,还给了我整个春天!
感恩母校,祝福母校!
【作者信息】林炳杰,1984年就读广东医药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卫15班,1989年毕业。曾任深圳市宝安区卫生监督所所长、二级高级主办,2023年9月退休。